近日,抗疫之戰牽動人心,徐礦總醫院組建了一支應急志愿隊,24小時服務患者,以“我是黨員走在前” 實際行動,奮力投身疫情防控前沿,抗疫“特派援”,TA們來了!
為戰“疫”盡一份力
陳瑩走在送餐路上,因為速度太快,她都沒有認出前面那個熟悉的身影,那是她的丈夫杜永亮。
作為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副主任、內科黨支部副書記兼第一黨支部書記,這場戰“疫”一打響,杜永亮就開啟“白加黑”模式,奮戰在崗位上。
這一次,陳瑩決定追隨愛人的腳步:“以前總在他背后,看著他馳援武漢,看著他救護患者,現在我也終于有機會能跟他一樣,為戰‘疫’盡一份力。”
雖然在同一家醫院,兩人能見面說話的機會卻屈指可數。
“你記得吃飯。”
“好,你也是。”
“今晚太忙我不回家了。”
“我也是。”
微信對話框里的寥寥數語藏不住對彼此的牽掛。
在這支志愿隊伍中,還有不少陳瑩和杜永亮這樣的家庭,張衍民和趙美雷、孫劍和邵娜......他們把背影留給親人,把關懷留著患者。
“早上媽媽給你倆留的飯熱了嗎?媽媽不在家,要照顧好妹妹。”
“爸,太忙顧不上你,你要注意身體!”
完成送餐任務后,志愿隊員才有時間撥通電話號碼。
患者的事 再小都是大事
這幾天,劉慧敏和隊員定時到病區走訪,將病區的情況細致記錄下來。
“40床的李大爺喜歡吃饅頭、心內科的陳阿姨吃不下姜末......”筆記本上密密麻麻的“小細節”是隊員們關注的重點,劉慧敏常說:“患者的事,再小也是大事。”
有時訂單來不及調整,隊員們會自掏腰包,買好給患者們送去。
在北門崗,一個小伙子要到醫院開藥,但是無法提供核酸檢測陰性報告。考慮到患者亟需用藥,隊員周曉明沒有絲毫猶豫,立即趕到藥房,自己先行墊付近2000元藥費,把藥開好交到了小伙子的手中。
艱苦的崗位讓我去
“我負責早晚,你這樣也有時間照顧孩子,你家孩子小,不能離開媽媽。”志愿隊的“老大姐”孫景倩分配的值班表把最繁忙的時間排給了自己。
“孫姐,這樣可不行,早晚的工作最累,我年輕,讓我去!”
“如果安排一個人到最艱苦的崗位去,希望那個人是我......”這是聽到最多的一句話。
從30人的小隊到上百人的志愿大隊,服務范圍從一棟樓覆蓋到全院病區,這幾天,這支隊伍不斷壯大。
“為了患者,你做了什么?”
每個人的答復都一樣
“我做的事情都很普通,沒什么特別的。”
奉獻和付出早已成為他們最習以為常的事
“愿以真情之暖驅疫情之寒,
早日迎來晴空萬里的盎然春天!”